(精品辅导 全方位 高层次 立体式 多媒体融入教学)

询电话:15811108818 艾老师微信:cucvip 加时备注一下名字、考什么专业


中传硕士考研网

 
新闻资讯
中国传媒大学2024《人文社科基础》真题(最新)
来源:艾老师 | 作者:艾老师 | 发布时间: 2024-02-07 | 20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社科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 202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社科基础》真题
来源:艾老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礼乐文化的氛围之下,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关系紧密,但《汉书·艺文志》的“不歌而诵”主要指( B )。

A.诗经  B.赋  C.乐府诗  D.曲子词

解析:以“歌”与“诵”来区分诗与赋,可谓抓住了赋的特征。赋虽同诗一样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与乐曲无关,也就是说赋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

实际考场上思维过程:A C都是诗,古代的诗歌要能唱出来的,但有特例(唐代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歌不入乐)。D.曲子词 这是必然要能唱出来的。选项中只能选出不被唱出来的B.赋。


2.魏晋南北朝文学进入手抄时代,热点事件涉及到的作品和人物不包括:( D )。

A.《三都赋》  B.谢灵运  C.萧子良、萧纲  D.陶渊明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发展的手抄时代,其主要载体是纸笔。书籍因此获得大量传播,手抄本开始流行,文学的传播速度空前提高。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西晋左思《三都赋》问世后“洛阳纸贵”的传说。《三都赋》排除,因为纸贵,必然是属于手抄时代。萧子良亲自抄经三十六部,带动了当时抄经活动。萧纲继承了萧子良抄撰模式,并发展专事抄撰的职位:抄撰学士。南朝刘宋文坛自从出现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后,顿时成为风尚,以致“贵贱莫不竞写”。

实际考场上思维过程:手抄时代肯定是你的作品被认可才会被抄写,西晋左思一开始不被认可,后来写出《三都赋》“洛阳纸贵”才被人抄写。那选项中谁在自己的时代不被认可呢?唯有陶渊明。陶渊明在自身的时代其实并不出名,在他死后100多年萧统编著《文选》的时候,才将他发掘出来。

 

3.屈原及其《离骚》树立起不同于“诗三百”的新的文学精神,唐代诗人中受到屈骚精神影响而在贬谪文学中地位尤重的是( D )。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柳宗元

解析:第一,要了解什么是贬谪文学。在我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历史中,唐王朝称得上是相对开明的朝代,但也仍然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官员即贬谪文人。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贬谪文学。明代王世贞《艺苑危言》卷八“流贬”条曾列举了自屈原以下遭受流徙、贬窜的诗文大家83人。其中唐代占有45人。有初唐的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盛唐的李白、杜甫、王昌龄等;中唐的刘长卿、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等;晚唐的贾岛、李商隐、温庭筠等。【选自论文《试论唐代贬谪文人与贬谪文学》】可见,选项中四人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都被贬谪过,都有贬谪文学。

第二,屈骚精神对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都有影响。李白不仅在创作精神上继承了屈子的“骚怨”传统,在创作手法上也全面借鉴了屈骚的艺术精华,主要表现在比兴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浪漫瑰奇想象的运用、骚体的创作、化用屈骚诗句等方面。杜甫是自觉学习屈骚精神的伟大诗人,他曾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学者汤家岳以韩愈的骚体诗为例,论述了韩愈诗中的楚骚情怀。柳宗元的骚赋大多写于永州。可见,选项中四人都受到屈骚精神影响。

那么,根据题干,我们只能选择在贬谪文学中地位尤重的。“贬谪文学”相关论文指出:贬谪文学的开端在屈原那里,而其鼎盛期则在唐、宋两代。在这两代中,又突出表现于元和、元佑两大时期。在这两大时期众多的贬谪人士中,柳宗元、刘禹锡、苏轼、黄庭坚堪为突出代表,白居易则可作为承唐启宋的过渡人物。从屈原到柳、刘,经过白氏而至苏、黄,标志着中国贬谪文学的三个重要阶段。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言“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屈原、柳宗元两人在人生际遇、理想抱负方面极其相似,故在柳宗元的诗文作品中能看到他对屈原“骚怨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综合上述,既受到屈骚精神影响,又在贬谪文学中地位尤重的四个选项选柳宗元。

 

4.宋代市井伶工影响元散曲“套数”的是( C )。

A.小唱  B.说书  C.诸宫调  D.杂剧

解析:元曲:

             (1)散曲:

                             ①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②套曲(一宫调数曲子)

             (2)元杂剧(曲词+“白”+“科”)唱+演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散曲包含了小令和套数(套曲)。小令以一支曲子(一个曲牌)为独立单位。套数又称“套曲”,套数由同一宫调的多首不同曲牌联缀,少则数首,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整体。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又以诸宫调的影响最深。

          实际考场上思维过程:元杂剧的形成直接受到诸宫调+金院本影响(参考书原话)。那和元杂剧并驾齐驱(很多作家元杂剧、散曲都涉足)的散曲也会受到诸宫调的影响。散曲包含了小令和套数(套曲)。所以,套数也会受到诸宫调的影响。

 

5.以下对花雅之争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C )。

A.花雅之争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舞台演出和文本创作的矛盾。

B.花部胜出,雅部式微的结果代表着戏曲演出中审美观念的显著变化。

C.花雅之争中心在苏州。

D.徽班进京促进了京剧的形成。

解析:人们把昆曲视为雅部,把昆曲以外的各种声腔剧种的地方戏,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等,统称为花部。花雅之争的核心地区是北京。花雅之争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次是康熙中叶以后的昆曲、京腔争胜。京腔,也有称作高腔,是江西的弋阳腔变化后在京城的称谓。京腔打破昆曲独胜的局面,甚至压倒昆曲,后进入宫廷,演化成御用声腔,逐渐雅化而衰落。

第二次是乾隆中叶。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进京,与昆曲、京腔争胜,轰动京师,大有压倒后者的势头。魏长生演出《滚楼》曾使“举国若狂”。清廷出面,禁止演出,魏长生被迫离京南下。

第三次,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高朗亭随三庆徽班进京。道光初,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被并列为四大徽班,完全占据了京师的戏曲演出市场。嘉庆三年(1798),清政府又发禁令,但禁者自禁,演者自演,地方戏最终取得了这场花雅之争的胜利。徽班进京促成了京剧的形成(乾隆年间,徽班进入北京演出,主要唱腔是二黄调。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进京搭徽班演出,主要唱腔是西皮调,这样西皮、二黄融合,形成皮黄腔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京剧)。

实际考场上思维过程:

A.正确。雅部昆曲舞台演出字少腔多,冗长缓慢,老百姓逐渐不喜欢看了,为昆曲创作剧本的人日渐稀少。雅部昆曲的剧本创作早于舞台表演走向末路。

B.正确。花部胜出、雅部式微的结果,代表着戏曲演出中审美观念的显著变化----由雅趋俗。

C.花雅之争中心在苏州。不正确。花雅之争的核心地区是北京。经历了三个阶段。

D.正确。徽汉合流、皮黄合奏→京剧。

 

6.以下有关波斯帝国的文明产物,正确的是( A )。

A.波斯帝国是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B.波斯帝国最早建立了驿站,最长的一条称为“御道”,全长2400公里。

C.波斯帝国是最早使用铁制武器的帝国。

D.波斯采取文化专制主义,阻碍文化交流发展。

解析:

A.正确。波斯帝国是第一个横跨亚非欧大帝国。之后横跨帝国有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B.不正确。波斯帝国大流士改革是常考点。为保证政令传达,方便军队调动,保证境内的军队和物资流通,大流士采用并改进了亚述人所使用的驿站制度。他在全国修建驿道,最长的一条称为“御道”,全长2400公里。所以,最早建立驿站的是亚述人。

C.不正确。两河地区北方的亚述帝国的军队是古代历史上第一支用铁制武器武装起来的军队。

D.不正确。波斯统治者认为自己是整个文明世界的主宰,所以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

实际考场上思维过程:波斯帝国之前那些两河地区政权不足以建立大帝国,所以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是波斯帝国。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所灭。所以,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不是亚历山大帝国。亚述帝国最早建立了驿站,是最早使用铁制武器的帝国,这个2022真题考过。考生最容易弄错的就是选项D,很多的同学认为波斯铁骑,所以肯定专制残暴。

            亚述帝国

            波斯帝国

最早建立驿站

最早使用铁制武器

大流士改革:驿道

最长的一条叫御道

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7.以下哪个不是希腊化文明的三个学派之一( B )。

A.斯多噶派  B.米利都  C.伊壁鸠鲁派  D.犬儒学派

解析:希腊化文明三个学派:斯多噶、伊壁鸠鲁、犬儒。


8.欧洲文明诞生的标志是( D )。

A.古希腊城邦的建立

B.罗马共和国的成立

C.罗马帝国的建立

D.公元前800年,查理大帝加冕,成为罗马人的皇帝

解析:A.最容易被选错!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摇篮/孕育,是欧洲最重要和最直接文明起源。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爱琴海地区就出现了早期文明。

但题干问的是“欧洲文明诞生的标志”。公元800年,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诞生日。这一年罗马教皇为查理曼加冕。这里的欧洲文明,特指西欧,即狭义上的西方文明。查理曼大帝(扑克牌中红桃K的原型)由此被誉为“欧洲之父”。这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大融合。只不过,查理曼只是统一了西欧,其去世不久,他的三个孙子平分了查理曼帝国,这便是今天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源头。

 

9.以下有关亚洲价值观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B )。

A.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先提出的。

B.是全亚洲人民共同认同的一种价值观。

C.西方人认为所谓“亚洲价值观”具有很强反民主倾向,是对东方专制主义的认可。

D.亚洲价值观的提出建立于亚洲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上。

解析:这道题还可能会考重点大题!在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摆脱被殖民统治之后,纷纷独立建国,当时很多西方人就认为这些国家肯定发展不好(悲观)或者发展特别好(过于乐观)。

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是不对的。

这些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确有发展好的一面,不应悲观:新加坡经济发展快速,1959年至1990年李光耀担任新加坡总理,此后留任国务资政和内阁资政至2011年5月。他将这个岛国从第三世界打造成全球最具竞争力、最廉洁、政府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991年新加坡内阁向国会提交“共同价值观”的白皮书,强调“先经济,后民主”、“先集体,后个人”的发展次序。“亚洲价值观”推崇“好政府”和政府的“强干预”。新加坡、马来西亚弘扬的所谓“亚洲价值观”就是为了应对西方人的批评,新加坡说我们“先经济,后民主”,经济发展了,这不成功了嘛。这种成功的价值观就是“亚洲价值观”。西方人说:新加坡你们这是不民主的,是反民主的,威权主义色彩的,是东方专制主义。

这些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也不应过于乐观,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并不存在一个全亚洲人民认同的同一的“亚洲价值观”。每个国家情况不同。其次,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997-1998年,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东北亚诸国,亚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一下子展现在世人面前。有亚洲价值观不也没用了么?照样爆发金融危机!总之,全盘西化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盲目鼓吹“亚洲价值观”也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A是对的。B不对,没有同一的价值观,每个国家情况不同。C是对的,注意主语,说的是西方人认为所谓“亚洲价值观”具有很强反民主倾向,是对东方专制主义的认可。D是对的。当时提出的背景是新加坡等国家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取得了成就。

 

10.下列有关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推出的人士觉得变法关键是学习西方制度,对体制变革。

B.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全部被杀害。

C.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变法人士眼光向上,仅靠光绪帝,没有做过任何自下而上的努力。

D.变法失败导致一批原来主张君主立宪的改革派走上了革命道路。

解析:

A.正确。戊戌变法是从器物(武器、军事)层面到制度层面(希望走君主立宪)的变革。

B.正确。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全部在北京菜市被杀害。

C.不正确。维新派除了努力策动上层,通过皇帝来“变成法”外,亦努力从下而上地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如掀起办报热潮。建立学会。改造传统书院,建立京师大学堂。

D.正确。主张由清王朝和平地进行改革的维新运动被淹没在血泊中,这件事的重大后果之一,便是一大批原来主张君主立宪的改革派(多数是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戊戌变法的悲惨结局使得中国接受现代文明的道路变得极其曲折: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别是建立现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证明行不通,中国必须走通过革命(1911-1949)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11.下列关于专业传播者的生产,说法不准确的是( C )。

A.专业传播者生产的是共享的生活方式。

B.建构人类共同体共享的意义。

C.让“我者”与“他者”的身份混杂至同质化。

D.创建现在或将来关于美好生活的故事。

解析:前三选项知识点出自参考书第四章权力、霸权与媒介生产。考的是专业传播者的意义生产A.B.D.准确。媒体机构(广播、报纸、电影、电视)的专业传播者生产的是共享的生活方式。专业传播者构建一种人们认同/共同共享的生活方式。他们创作了有关美好生活的故事,并通过广告、电影、电视、音乐和流行文化向我们传达这些故事(如房子、车子)。

C.不准确。该选项知识点出自“第十章身份的生产与协商”。身份始终处于建构过程中。身份是我们与他人互动(协商)时确定我们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产物。所以,我和你的身份是建构中的,变化的,不同的,不会同质化的。尤其到了平台时代,专业传播者更致力于个性化身份、而非同质化。

 

12.以下哪个不是“媒介影响研究”理论( B )。

A.皮下注射理论

B.媒介即信息论

C.涵化理论

D.议程设置理论

解析:

媒介影响研究

媒介环境学派(媒介技术学派)

这些理论都是研究受众的,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有的理论认为影响大,有的理论认为影响小。

该学派开创以研究媒介/技术为视角的生态学研究模式,强调媒介本身、媒介形式的重要性。

①  “皮下注射”模式(“魔弹”模式)

②大众社会理论

③最小效果论模式(有限效果论模式)

④议程设置理论

⑤媒介与受众间的互动

⑥政治社会化理论

⑦含化理论(涵化理论)

①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即讯息)”

②尼尔·波兹曼

③梅罗维茨

该题并不是从传播学出发的考点,而是媒介社会学考点,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媒介对受众的束缚性和受众自身的能动性。只是涉及了一些传播学知识而已。大家可以翻到原参考书P279

 

13.下列关于媒体与身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 )。

A.流行媒体文化越来越多围绕具有精英群体身份的参与式表演而活跃起来。

B.媒体产生集体身份认同,并与更广泛的政治经济进程发生关联。

C.媒体既能赋权身份也能剥夺身份。

D.媒体为群体提供资源和空间,让他们发展、抵抗和重建身份。

解析:

B.准确。20世纪,大众媒体----尤其是电影、广播、电视一被用来制造(生产)大众的国家身份。大众媒体把国家打造为“想象的共同体”。在大众媒体时代,大众媒体的确能够制造集体身份认同,并与更广泛的政治经济进程发生关联。

C.准确。身份始终处于建构过程中。身份是我们与他人互动(协商)时确定我们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产物。媒体成为建构和协商身份这一持续过程的核心。媒体既能赋权身份,也能剥夺身份。

D.准确。A.不准确。随着全球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曾经的“大众集体梦想”已经让位于个体的梦想和欲望。数字平台成为我们陈述身份和人际关系的关键场所。它们让我们有机会来探索和表达自我----身份展演。在当今的流行文化里,普通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常见。公开我们私生活(个人经历和生活故事)的做法首先是在脱口秀和真人秀节目中出现并完善的。平台媒体已经成为开展、协商私生活和私密关系的中心。媒体为群体提供资源和空间,让他们发展、抵抗和重建身份。

【对抗式解码】流行媒体文化越来越多围绕普通人身份的参与式表演而活跃起来。

 

14.有关媒介再现的阐述,说法不准确的是( D )。

A.真实世界无法通过媒介完全再现出来。

B.媒介再现出的社会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

C.框架化是媒介再现社会世界的重要方法。

D.社会世界的媒介再现总是会有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性介人。

解析:根据理论----媒介再现并不是现实,虽然受众有时会把它们当成现实。媒介通常不能彻底地反映真实世界。可以判断出A.B.都准确。

根据理论----没有任何一种对社会的反映形式是完全“真实”的,因为它不可避免地会将事件框架化,并把某些特定的内容包括在内或排除在外。这个理论是从塔奇曼的理论引申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奇曼认为,“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窗口展示的视野取决于窗口的大小、窗格的多少、窗玻璃的明暗以及窗户的朝向是迎着街面还是对着后院”。作者提出“新闻是一种框架”。塔奇曼这个形象的比喻是要说明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它受制于一定的“框架”,“媒介再现”不是真实的现实,而是媒介组织“制造”出来的现实。可以判断出C.准确。

D.不准确。

D.选项的说法

我们的观点

社会世界的媒介再现总是会有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性介入

社会世界的媒介再现并不总是会有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性介入。

有或者没有主观介入,都不影响媒介再现。

媒介再现好比是个窗户----它摆在那里,固定存在。框架化框住了一些东西,排除了一些东西。

这种说法认为:总是必须创作者导演、记者、编辑主观介入

媒介创作了,这才是媒介再现,是因为主观介入导致选择、

加工,导致媒介再现不等于真实现实。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比如,我今天用电影媒介创作一个电影纪录片,我就把摄像

机摆在大街上真实纪录,拍大学生考研、工人下班,我可以

完全没有主观介入。再比如,我把摄像机媒介放在马路上,

拍人来人往,我也可以完全没有主观介入。

即便导演记者没有主观介入,这些创作都还是媒介再现!

拍出来的东西也不等于真实的现实。

 


15.下列关于媒体与战略传播者的关系,说法不准确的是(D )

A.二者是相互利用的互惠关系。

B.战略传播者学会了向记者/媒体提供内容,迎合媒体日益标准化的意义生产过程。

C.记者/媒体围绕来自关键机构和产业的战略传播者来组织新闻生产流程。

D.媒体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战略传播者提供的信息之上。

解析:

A.准确。20世纪,记者与战略传播者(联络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互惠关系。记者需要战略传播者提供故事,而战略传播者则需要记者来塑造形象或宣传特定的理念、产品、组织,有效接触广大受众。

B.准确。大众时代,战略传播者学会向记者/媒体提供内容,迎合媒体日益标准化的意义生产过程。

C.准确。大众时代,记者媒体围绕来自关键机构和产业的战略传播者来组织新闻生产流程。

D.不准确。进入到平台时代,记者/媒体注意力不会总是集中在战略传播者提供的信息之上。平台成为了关键的中介,战略传播者和记者都需要通过它来接触广大的定制用户。平台于是成为新的注意力中间商,而传统的新闻组织已经失去编辑把关的功能,无法管理流向受众的信息。

这道题必须要关注从大众时代到平台时代,战略传播者、记者/媒体、平台的关系变化,否则,你无法理解这道题,也无法做出正确的解析。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中国古代文学“实录”传统。


2.简述民国初年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


3.简述如何理解科学认识与领悟人生真谛的关系。


4.简述为什么惊异是哲学和审美的灵魂。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法国大革命是如何最大限度实践和弘扬卢梭的人民主权观念的?造成了什么影响?


2.论述平台媒体与意义生产之间的关系。